调研
行业见解

高临线上双专家会议回顾:数字货币与中国2021年数字支付

  • 多资产类别
  • 科技媒体通讯
  • 中国大陆及香港

近日,高临咨询Third Bridge旗下Forum论坛组的线上双专家会议邀请到了两位数字支付领域资深专家(欲了解该专家具体信息,请与高临咨询联系),与高临咨询一起就中国2021年数字支付和金融科技趋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和沟通,并对会议纪要进行了汇总,完整版会议纪要共有 18 页。

根据完整会议纪要整理了部分精华内容,

数字支付

2017-2020年市场规模增长及驱动因素

先从总体规模上说,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整体规模,2017年约109万亿,2020年整体的规模约227万亿,预估2023年会升高到327万亿,每三年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升高,专家认为其中的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对于整体行业的所有场景的渗透在不断提高。以及它的长尾效应,能够促进整体用户的使用,包括使用时长和使用频率的升高,以前是在某一个固定的场景,比如打车、餐饮,但是现在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同板块的比例变化及原因

专家将其拆分为消费支付和非消费支付。消费支付包括线上和线下,非消费包括金融产品和个人应用。专家给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2017年消费类支付的占比不到20%,非消费类超过了80%。主流的大头还是在个人应用,个人应用包括转账、红包等方向的应用。到2020年,整体的第三方支付的市场规模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板块上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消费类支付的增速是比较快的,非消费类的支付有所下降。专家认为从2017年到2020年是一个场景占领的过程,不论是巨头或者其他的收单机构,都会选择先占领线下的场景。

 

数字货币

深圳首测所带来的影响

数字货币的全称是DCEP,是央行数字人民币的缩写。它定义为数字化的M0,专家解释道,它并不会对某一个平台、或行业有很大影响,它其实就是实物现金的代替。它在深圳的首测,大家关注度可能比较高,可以看道它的体验程度是比较好的。它也是在前端、C端的方向有一个验证,但是后端怎么对支付行业的影响,目前还未可知。

 

底层投放机制解读

据专家介绍,数字货币早在2014年就开始立项了,2017年成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它的底层机制是央行通过商业银行、商业机构,再投放到公众。具体来说就是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央行开户,按照百分百缴备付金,然后个人企业再通过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数字钱包。它的双重应用体系好处就是保留了现在的现有的货币制度和利益格局,不伤害商业银行现有的商业模式。

专家认为这是一把双利剑,除了央行能够获取到用户的信息以外,金融机构和商业发展银行是不能获取用户的信息的。未来会受DCEP的影响,支付机构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因为数字货币其实也可能会占有它的一部分的场景,也可能撬动支付平台的流量优势。

 

市场预测

巨头数字支付平台用户天花板

专家认为在国内,两大巨头支付平台用户都已经出现了天花板的现象。有一个比较标志性的事件,就是谁先给提现收费,谁先做信用卡还款的收费,这就意味着已经代表用户到顶了。专家解释到,平台在最初使用免费的策略目的是吸引用户粘性,当内部已经看到用户增速已经下来了的时候,它一定会把这个停掉。因为它要承担大量的损失,也说明它的用户粘性自认为是已经稳定了的。

专家认为数字支付平台的用户增长方向是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非洲、印度。专家也坦然比比较担心的是否会受到政治的影响,未来海外用户的拓展到底会怎么样,现在还不确定。随着疫情的发展,今年海外旅游等都受到了影响,数字支付平台最开始主要布局的还是在国人旅游的场景里面。

专家还在访谈中谈到国内两大数字支付平台业务介绍及对比,还对金融科技板块进行了剖析。详情请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行业访谈纪要完整版。

 

以上内容来自:

中国2021年数字支付与金融科技趋势——2020年10月15日

本文件所用信息均来自参与高临咨询访谈的专家。高临咨询并未另行验证,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件所包含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具有任何形式的商业建议,对投资决策不具有影响力。

所用信息均来自参与高咨询访谈的专家。高临咨询并未另行验证,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件所包含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具有任何形式的商业建议,对投资决策不具有影响力。

如有任何查询,请联系  sales@thirdbrid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