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da
- 业务模式、商品企划模式演变及供应链变化
- 产品设计理念、主要客户群体、消费场景
- 对供应商在软硬件方面的要求、供应商画像、产能变化
- SKU、SPU 的规模及深度、生产成本及生产质量把控
- 与供应商合作的稳定性、淘汰率、供应商的依赖程度
Questions
1.
可以看到该平台的产品的主要客户群体还是在西方国家,主要面向中低收入的人群。它的产品以及定位是怎样
的?这些客群的消费场景习惯和心理是什么样的?
2.
对于该平台来说,服饰类和非服装类大致各自占比是什么样的?如果服装类再细分为男装、女装、童装,非服装类
则包括一些鞋包饰品和家居用品等,大致细分品类的销售额以及占比情况是什么样的?
3.
对该平台来讲,它的设计师和买手团队的规模、每年上新的数量是什么样的?区分不同产品去看,它的生命周期大 概是什么样的?
4.
对于设计师和买手单个会设置怎样的考核机制或者激励机制来负责新品品类的开发?比如单日会有什么方面的考 核?
5.
这几年如果按照品类或者颜色款式,分别对应 SKU、SKC 和 SPU 来讲总共会是在什么水平,深度能达到什么水
平,这对应到单款的订单量会在什么量级?
6.
该平台会借助信息化或互联网技术对设计师团队和买手团队给到什么样的一些帮助?包括它们是怎样去搜集获取、
分析以及反馈到产品开发设计的过程中,系统和这些技术化手段能起到什么作用?
7.
该平台的一个款式的订单量在什么水平?这会怎样影响到它的生产或者采购成本?因为平台合作的大部分还是一
些中小型工厂,它能给到这些工厂的订单量是在什么水平?
8.
该平台的设计开发部门能够分析的数据维度会有哪些?针对一些畅销款,它是怎样往爆款做延伸的?
9.
在该平台,哪些商品会定义为平销款,哪些是畅销款,哪些对应到下架款式?从哪些维度做分析?
10.
区分阶段来看,该平台是怎样对 SKU 去命名和使用的,这些供应商端是怎样去对接的相互联动的?
11.
该平台的内部使用到的系统和软件在不同环节主要会有哪些?
12.
这些系统是该平台自身研发开发的吗?还是这些软件也会使用到外部供应商给到的软件?
13.
供应商的维度主要包括这些中小型的工厂,它们和一些大型工厂去比较,该平台的生产成本会是什么水平?包括内
部大概是以哪些指标去衡量生产一件衣服的成本?跟一些大型的 SPA 或品牌商比较,会存在差异吗?存在多大差异?
14.
该平台跟中小型工厂合作,把性价比做到了极致。在成本结构方面包括面料、辅料的开发损耗,到选材,到后续的 二次工艺和生产车间成本等。在这些不同环节是怎样去控制成本的?从偏量化的数据去看,怎样来体现它已经可能没 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了?
15.
该平台在合作的工厂方面,近几年的数量以及变化情况是什么样的?它在评选和合作工厂的时候主要会考虑哪些维
度?
16.
这几年有什么变化吗?在平台合作的这些工厂里面,被淘汰或者一直保持稳定合作或者一直在增长的分别会处在
什么水平?从这些工厂的角度去看,它们自身的一些软硬件的能力处在什么水平?
17.
对于该平台来说,从最高的 S 级一直到 D 级待观察待淘汰的一些评级,各个层级供应商的数量是什么样的?在每
一层级当中,这些供应商本身的产能或者自身的软硬件水平会有多大差距?
18.
各层级大致会有多少数量的供应商?
19.
供应商对该平台的系统或者业务逻辑的依赖程度会随着业务增长加强,背后是什么样的逻辑或原因?主要体现在哪
些方面?
20.
之前其他互联网电商平台也在尝试做类似的一些模式,但是不成功,背后是什么原因?从您去看,背后主要的 难度或者是壁垒会体现在什么方面?
21.
可以看到其他在复制这样的出海跨境平台的,它们在复制其供应链体系的时候,复制的水平是什么样的?
22.
商品企划这方面,该平台使用到的系统会是什么样的?包括这边会设立专门的商品企划部门,库存管理方面能做到
什么程度?
23.
从库存管理跟运营端、供应链端勾稽的逻辑,该平台大概定义安全库存是 15-20 天,是什么原因?是怎样在背后的用户体验满足和库存之间做权衡的?
24.
该平台怎样去定义产品的售謦率?折扣是怎样去做的?正价的售謦率能达到什么水平?
25.
对该平台来讲,它的补货或者是翻单的生产机制是怎样的?怎样去做下单的批次?当中的动态调整的机制是什么样
的?
26.
该平台派单的逻辑是什么样的?底层的逻辑是怎样去预估销量,然后给到工厂需要的订单。它首单、返单会怎样去
做安排?